黑尔糯米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首页标题    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种质资源    黑尔糯米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

时间:2013-07-24 15:34来源:6维度编辑 作者:


摘要:稻米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文化,依附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不仅在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传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同时,它更是将饮食和礼仪有机结合造就了别样的形实文化。

稻米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文化,依附于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它不仅在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传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同时,它更是将饮食和礼仪有机结合造就了别样的形实文化。在壮家宴席上,主食以稻米食品为尊;在馈赠礼品中,以粽子、糍粑、米饼等稻米食品为上;新客到家,有些地方以甜米酒为敬,有的则请喝一碗米粥;娶亲或三朝,要撒米花,如柳江穿山外婆给外甥送背带,会撒一路米花而至;婚嫁丧葬时亲友互助,送的往往不是钱,而是稻米或稻米加猪肉;甚至某家儿子中考,必包一斗米的“状元粽”,宴请亲友;等等。(引自:水稻栽培——壮族祖先智慧的结晶)

饮食中的糯米

如果说壮人日常饮食中粳米占主导地位的话,那么糯米则担当了壮族节日饮食的“主角”,特别的珍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舍不得食用它,只有到了节日和馈送礼品及祭祀等特殊的重大场合才将它派上用场。

糯米饮食文化可谓是种类繁多的一整套体系,制作的食品有色、味、香俱全的五色饭、糍粑、油堆和沙糕;有外形奇特的各种粽子;有吃法与众不同的包生饭后有金灿灿的粘小米饭,还有无论是节日或平时都受欢迎的米粉;以及米酒、甜酒、米饭、螺蛳粥、肉末茴香粥、黑粥、马杆脚、捏面、米饼、米粉、榨粉、炒饭等20多种,与之相应的还有多姿多彩的制作技艺、烹饪技术、饮食方法和礼节。

(1)五色饭,一般是用上等糯米做的。先将糯米洗净,盛在几个瓦盆内,然后分别用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汁,如用黄花汁或姜黄汁、枫树叶汁、密蒙花汁和红蓝草等,与瓦盆中的糯米浸泡,泡出黄、紫、红、蓝颜色来,待米粒软硬适中,颜色不深不浅,再与白色糯米(亦先浸泡)一起蒸熟,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五色糯米饭。吃时上砂糖,香甜可口,三月三佳节,必不可少。

相传古时候有五位仙女来到壮乡,壮家人热情地接待来自天上的娇,用金竹、毛竹、斑竹、烤红的刺竹搭成五色干栏让他们居住,给他们披上五彩斑斓的壮锦。但吃的饭只有白色,于是壮人又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藤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饭,仙女们吃到这色、香、味俱全的饭,十分赞赏,遂流传下来。有的地方春日赶歌圩,姑娘们都得带五色饭,就餐时姑娘们围成一圈,邀请小伙子们共同分享。如某个姑娘的五色饭无人分享,她会羞得无地自容。为此,有的村寨必每年都要组织做五色饭比赛,看谁的最好,以提高技艺。优胜者获得巧姑娘、巧媳妇的美名。

壮人吃五色糯米饭一般是先把手洗干净,然后将糯米饭揉成圆团状,粘上糖等佐料,带有古代“饭而食”的遗风。据说五色糯米饭的前身青精饭是为祭真武神而做的:“相传古净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他到东海漫游,遇到一位天仙。那天仙送给他一把宝剑,叫他到湖北武当山去修炼,经过四十二年的修炼,他便修成正果,能飞天遁地,威镇妖魔。东海妖魔见了十分害怕。而东海妖魔是专门兴风作浪,淹没庄稼的邪恶,由于有真武大帝的威力镇锁,使它邪恶常得逞。于是为了感激真武大帝,各地都建有真武阁庙,常年供奉。特别是每年二月底三月初,人们插完秧,便隆重举行庙会和社日,祭祀真武大帝,以求得他的保佑,使农作物生长良好,来年获得丰登。”这些糯米饭制作出来后,大都是先用于祭祀敬神,神“享”后人才能享用。

(2)糍粑,外形与北方的烧饼相似,但原料和做法不同。先将糯米浸泡,然后蒸熟,立即倒入木槽或石臼中捣碎,再用手捏成碗口大小的扁平圆块即成。趁热吃,软韧可口。如果夹些红糖或芝麻馅,更加香甜。放冷后能够放置一段时间,吃时可油炸、油煎、水煮或火烤,使之胀软,清香诱人。糍粑通常是春节等节日的食品,也有的是新谷登场的时候制作的。

(3)粽子,你见过斗米一个大的粽子吗?这种叫驼背的大,壮乡独有。这种大驼背要煮一个通宵,宴客时每人吃一片就足够了。一个粽子可供两三桌人吃用,表示宾主团圆和美,别有一番深意。壮族的粽子种类可多了,有猪仔、牛角、羊角、三角、驼背等。形态各异。按制作方法,又分为包米和包糕。包米是将糯米(适当掺些粳米)浸泡一宵,然后用叶包成所需的形状,包好之后煮熟即成。这种皮是专门包粽子用的阔叶,长一尺五左右,宽五六寸,绿色,柔软而有韧性,所包粽子煮熟之后,在粽子上留下淡绿的颜色,散发出诱人流涎的清香。包糕是将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过滤稍干,即可包扎。不少壮人喜欢把稻杆烧成灰,用滤出的水浸泡糯米,做成乌黑色的粽子,气味芳香。有的在包糕粽中拌些红糖,做成甜。更多的则是用生肉条加些作料,裹些绿豆渣,放些花生仁,包在中间做馅。粽子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也是亲戚之间互相赠送的礼品。

(4)马脚杆,也是壮人特有的节日食品,做法和粽子差不多,糯米也要泡禾杆灰水,但包的时候要加上八角粉、草果粉和腊肉丝,扎成马脚的形状,故称为马脚杆。因为有八角粉和腊肉丝,气味特别芳香,吃后满口余香。

(5)沙糕,是壮人喜爱的糕点。制法是把大米(糯米粳米各有一定比例)炒熟,碾成粉,加入红糖末和芝麻等作料,用木模压成杯口大、一指厚的圆饼,两边都带花纹,有时还涂些颜色,味道香甜。五块摞在一起,用印花沙纸包好,叫做“封”,是壮人走亲串友常用来做馈赠的礼品,有的还用来做定亲的礼物。

(6)甜米酒:黑尔糯米是酿制米酒的好原料,制作方法、工序极简单,但米酒极优。黑尔糯米必须用大瓦缸或不会渗水的容器。首先,将蒸熟的糯米饭冷却后(不能过冷)撒上酒药,用筷子翻弄均匀,然后装进渗水的容器里,上面盖上树叶或干净的纱布。第三天米酒即成。这样酿出的米酒汁多渣少,透亮的酒汁,醇厚甜腻,喝上一口,甜津津的,酒醉人却自醉了。难怪当地老人酿制甜米酒只要传统的黑尔糯米。

节日中的糯米

无论是外来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是黑尔壮族的传统节日或祭祀,如叫牛魂、祭龙王、祭龙林、祭铜鼓、男人节等,糯米在饮食生活中都发挥着巨大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黑尔壮乡有14个自然村,至解放初还保存有铜鼓14面,平均寨一面。壮族敬之如神,年年定时祭祀,非逢丧葬或节庆日,不乱敲响。黑尔壮语祭铜鼓为“督勒尼”,该乡大年初一的头一件事就是祭铜鼓。是日临晨一二时许,打三岔河或三岔沟汇合处的水一挑,将铜鼓洗净,一个大粑粑(全糯米制作)放在筛子里。上摆“三牲”(即肉一刀)、茶一杯、酒两杯、菜六碗(四晕两素)。再将筛子放在铜鼓上,由主祭人边叩头边祷告。其祭词如下:

“走老保家,认老保人。/铜鼓神!铜鼓神!/今天过年,请你临门。/酒肉茶饭来献你,/心肝肠样样全。/两素四晕都办到,请你保估降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全家老小,健康成长。/在家无病无痛,出门逢凶化吉。/好人相逢,恶人远离,/旗开得胜,凯旋而归,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祭毕,敲响铜鼓,用竹蓝子、木桶或木颤去合,发出“隆……翁……”的响声,非常悦耳。敲至初三即收起来。以后逢节庆或丧葬,谁家要敲,需用酒肉各一斤祭祀才能借去敲,平时有专户保管。

黑尔扫墓另有特点,新坟献白饭,老坟染黄饭,坟头墓标用红、黄、兰、绿等彩纸做成。先祭墓龙树后祭坟,他们认为墓龙系地脉龙神,无树要立石,上刻“本境墓龙之神位”。

“竜树”是壮族各村寨的保护神,每年都要举行较大规模的集体祭祀活动。祭祀日期一般在农历三月。祭品有牛、羊、猪、鸡及用面蒿和各种植物颜料拌糯米做成的红、绿、紫、蓝、黄等彩色的“竜粑”。每年轮流由村寨中的几户人家组织祭祀,按户收取祭品和经费开支。届时,各户派一名男子参加,由寨老带到林,将猪、鸡、羊等宰杀,向树祭献。献毕,在祭地聚餐或将宰杀的猪、鸡、羊肉平分到户。

(责任编辑:谢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