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8%
时间:2012-09-21 09:16来源:6维度转载 作者:徐俊华 周迎久
农民认识提高 政府监管力度加大 一些地区已经将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得有声有色。每年夏收、秋收季节,秸秆焚烧是让各地政府部门大伤脑筋的事,许多地方年年发禁令,年年却烧不停。笔者近日从河北省环保厅了解到,今年夏收以来,河北省未出现大面积焚烧秸秆现象。据环境卫星监测,石家庄市连续6年没有秸秆焚烧着火点。
河北省是我国北方主要粮食产区,农民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农作物秸秆资源非常丰富,年秸秆总产量为6176万吨左右。近些年来,河北省探索出了一条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禁止秸秆焚烧管理新路子。
多渠道让秸秆变废为宝
疏,就是给6176万吨秸秆找出路。
近几日小雨一直下,河北省晋州市小樵镇彭召村的牛福利早已用塑料布将他今年夏收以来收购的1000多吨麦秸盖好。
十几亩大的场地内,堆满了被打成一人高的麦秸捆。为了防火,门口放着灭火器、消防泵等。目前麦秸收购价格每吨达300多元,但是牛福利并不急着卖,“等价格高点再卖到电厂或者造纸厂。”他说。
近几年,每到麦收时节,牛福利都会开着打捆机,到附近村里收购麦秸、玉米秸等,秸秆买卖收入已占他年总收入的60%~70%。“几年前购买打捆机时,政府还补贴了1万元。”
“类似牛福利这样的麦秸堆放点,小樵镇还有五六个。”晋州市小樵镇副镇长尹文豪说。
牛福利说的电厂是晋州市秸秆发电厂,从2008年正式投产开始,每年都会消耗30万吨左右的生物质燃料。
其实,晋州市只是河北省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缩影。在河北,更多农民已经认识到了“秸秆是个宝”。
而河北省临西县在推行小麦收割机加带秸秆粉碎设备基础上,为农作物收获后产生的大量秸秆“找婆家”。
目前,临西县已培植示范养殖点10个,收购的秸秆是这10个养殖点优质青贮饲料的原料。临西县还与本县外大型造纸、养殖场家联系沟通,在县内设立了农作物秸秆收购点230多处,鼓励农民将秸秆出售赚取收入。每年麦收时,近2000个麦秸捡拾队伍活跃在乡间,直接创收130多万元,同时使周边的养殖场有了充足的青贮饲料。
另外,一些地区还在全力发展秸秆沼气工程。目前,河北省青县已建成耿官屯村、东姚庄村、王胜武屯村等5个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示范村。5个村沼气工程满负荷运行后,每年可生产沼气315万立方米,能够满足8000户居民用气,促进节支增收800万元。
目前,河北省秸秆总产量达6176万吨左右,“河北省秸秆综合利用量为4824万吨,占总量的78%。”河北省农业厅新能源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道,这些秸秆主要用于肥料、饲料、燃料等,其中机械直接还田2300万吨左右,占综合利用量的47.7%;通过青贮、氨化、微贮等方式利用秸秆约864.5万吨,利用率为17.9%,此外还有堆沤还田、直接饲喂等。
无缝监管力争零焚烧
疏的同时,也离不开堵。
过去,因为焚烧秸秆,人们一到河北省石家庄就戏称,这不是到了“燕赵大地”,而是“烟罩大地”。
河北省鹿泉市小李庄村干部说:“现在,每到夏收和秋收时节,市领导夜里都来查访,像抗洪排涝一样认真,谁敢马虎啊。”
石家庄市禁烧办主任张炬介绍,发生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的县(市、区),将取消其当年秸秆禁烧工作评选先进资格;发生大面积焚烧的,还要追究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分包领导的责任;凡是出现烧死烧伤树木的,林业部门按有关规定依法查处;对于故意纵火行为,公安机关根据有关规定,立案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温州客商张胜利说:“早些年来到石家庄,一下飞机就感觉胸口憋得慌。有时候还会因为能见度太低,影响飞机正常起降。最近几年这些现象越来越少了。”
为了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今年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提出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进行秸秆禁烧,严格奖惩措施,强化责任追究。“与往年下发禁烧通知相比,今年河北省禁烧的力度明显加大。”河北省环境执法监察局局长赵军介绍说。
据悉,从6月11日起到6月底,河北省环保厅、农业厅、公安厅组成两个督导检查组,对全省夏季秸秆禁烧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各地都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工作,建立和完善了秸秆禁烧目标管理责任制,把禁烧责任落实到县(市、区)、乡(镇)政府,今年全省秸秆焚烧火点较往年明显减少,未出现大面积焚烧秸秆问题。
“督察中也发现了个别百姓对禁烧秸秆意识不够强,也有像山区,由于地块小,收割机开不进去,秸秆无法粉碎还田;平原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小的着火点。”带队到邯郸、邢台进行督导检查的河北省环境执法监察局一队队长钱鹏分析。
邯郸市在全市范围内对焚烧秸秆行为进行了通报批评,要求各县(市、区)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全力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并对相关县(市)进行了罚款,责成其拿出对焚烧秸秆乡镇干部的处理意见。邢台市也对存在秸秆焚烧现象的县(市)进行了通报批评,要求对火点所在乡镇政府责任人进行问责。
文章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中国农业新闻网2012-9-20
(责任编辑:谢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