넳 넲
끠 搜索
  • 首页
  • 关于我们
    • ꄷ 中心简介
    • ꄷ 通讯报告
    • ꄷ 加入我们
  • 环境资讯
  • 生态农业
    • ꄷ 食品安全
    • ꄷ 实践交流
    • ꄷ 农用化学品
  • 农业生物多样性
    • ꄷ 农业种质资源
  • 农业减排与适应
  • 农耕文化
  • 资料中心
    • ꄷ 推荐课件
    • ꄷ 政策法规
    • ꄷ 资料下载

农业种质资源AND生物多样性

6维度专题

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2021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为“呵护自然,你我有份”(“We’re part of the solution”)。选择该口号是2020年主题为“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的总体势头的延续,这提醒人们生物多样性仍是应对若干可持续发展挑战的答案。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到气候,健康问题,粮食和水安全以及可持续的生计,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可以更好地重建的基础。

  •         农业种质资源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人类拥有的最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自然生态下的农业种质资源种类与数量显著减少,交通便利地区作物野生近缘植物消失速度加快,一些畜禽地方品种、近海和流域野生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呈下降趋势,亟需抢救性保护,对粮食和农业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正在一天天地消失,人类粮食系统的根基面临严重威胁。

  • 定义与意义

            农业种质资源又称为农业遗传资源,是指用于农业生产中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价值)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包括组织、细胞、染色体、基因和DNA片段等)的所有遗传性新培育推广品种等。

     

           农业遗传资源,是农作物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作物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对于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上基因知识产权竞争以及促进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解读:《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
  • 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作用。我国粮食单产较1949年净增4.6倍,畜禽、水产品产量长期居世界首位,主要得益于品种的持续更新换代,而突破性品种成功培育与推广,无不来源于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

     

            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作用。纵观国内外农业史,每次绿色革命的突破,都源于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我国梅山猪等地方品种为全球生猪繁殖性能整体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文昌鸡、清远麻鸡等地方种的挖掘利用,则孕育了我国独特的黄羽肉鸡产业。目前,良种在我国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45%以上。

     

            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作用。中华民族发现、驯化、培育了大量农业种质资源,这些有生命的、活态的、可延续的种质资源,在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农业种质资源

  • 种质资源保护的社区实践

    村情概况

            癸能是墨江哈尼族毫尼(布都)支系最为集中的一个村寨,这里常年光照充足,四季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全村国土面积 36.00 平方公里,海拔 1,350.00 米,年平均气温17.80 ℃,年降水量 1,126.00 毫米,当地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哈尼族历经千百年的稻田实践,创造了灿烂的哈尼稻作传统文化,墨江更自古有“紫米之乡”的美称,紫糯米是墨江哈尼人民极其珍贵的水稻品种,有“米之极品”之称。据《本草纲目》介绍,墨江紫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作用。中国名著《红楼梦》中称之为御田胭脂米,并提及此米曾被历代帝王列为“贡品”。

癸能大寨全景

李元美的豪尼紫米

       

    李元美,一位默默守护普洱墨江癸能大寨珍贵种质资源—癸能紫谷的哈尼妇女。墨江紫米是云南省“六大名米”,但近年来由于种植技术水平落后,白穗现象严重,家庭种植劳动力缺失以及受外部新型产业冲击等因素,导致村寨里越来越多的老乡们不愿意再种植传统紫糯米,而李元美却与墨江传统紫米有着无法割舍的感情,因为传统紫糯米陪伴她走了三十多年,从儿时在稻田嬉戏到成家后哺育自己的孩子,一直都离不开传统紫糯米,再加上传统紫糯米不使用农药化肥、坚持生态种植,为此它的口感和品质都得到了外界的赞誉!

 

       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紫糯米受到市场价格波动越来越严重,同时她看也到了越来越多的邻居开始弃种,为此她除了种植自家的稻田外,还协助亲戚朋友家种植和管理30多亩老品种紫米,因为在她心里墨江传统紫糯米不仅是当地的粮食,更承载着哈尼族的传统稻作文化。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元美与思力中心结缘,因为思力中心的工作让她看到保护和发展传统紫糯米的希望。思力不仅教她生态紫糯米种植技术,而且还教她如何具体识别害虫等知识。她的积极响应和参与,也给予思力中心工作人员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为此中心积极协助她成立“墨江豪尼紫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她制作相关种植技术规程,做好癸能紫谷产品宣传,设计海报,包装礼盒等。到2018年底,李元美共种植40亩,线下店(忆香田)帮助她销售700多公斤生态紫米,并获得不错的经济收益。

 

       直至2021年,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你走到田间地头时就会发现有成群结队的白鹭,稻田里钻来钻去的泥鳅,小河里随处可见的鱼群……坚持生态种植,带动妇女参与,保护传统种质资源早已深深印记在她的脑海里。李元美还说:希望她的坚守能保留更多优质的传统紫糯米品种,在寻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平衡中寻求可持续发展!

    • 1、种植地选择

    • 2.品种选择及处理

    • 3、种子消毒

    • 4、撒种

    • 5、催芽

    • 6、苗床准备

           九月犁田,鸡汤泡饭;十月犁田,开水泡饭;十一月犁田,冷水泡饭。”在墨江连珠镇的癸能,这里上年纪的哈尼族乡亲们还流传着这样的农谚。意思是在水稻收割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处理田地对来年收获的预判,体现了朴素的物质循环规律和对生产的指导意义。每个民族一年到头都有跟随四季变化的节日。哈尼人除了很普遍庆祝的“三月三”,还有“祭竜林”、“祭黄泡”、“鸡卦”、“哈尼小年”……还有壮族同胞的三月三的狂欢,“花米节”、“女人节”、“开秧节”、“新谷节”、“药王节”、“牛王节”等,这些节日有哈尼族人民用辛劳的汗水虔诚的心意对好收成美好生活的祈祷,有对大自然水源、草药、牲畜等等各种恩赐的感激,有对性别权利的权衡,有对真善美的展示和自豪,对丰收的庆祝和对未来的向往。

    传统种质资源与民族文化

    水稻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微信扫码进入李元美的豪尼紫米微店

墨江传统紫糯米保存的意义

    

  • 1、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社区发展。

  • 2、稻田养鸭,促进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 3、完善市场机制,挖掘资源文化。

  • 4、因地制宜开展保护。

  • 5、搭建交流平台

  • 6、丰富餐桌文化

保护农业种质资源有法可依

  • 决策者

  • 1.完善种质资源保护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发展。
    2.加快完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3.完善市场机制,挖掘资源文化。
    4.因地制宜开展保护。

  • 5.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激励机制。
    6.构建合理的人才队伍,确保现有体系的良性运转。
    7.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 生产者

  • 1.就地保护种子多样性。
    2.积极参与社区育种、保种。

  • 消费者

  • 积极参与科普宣传与科学教育活动,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保护农业种质资源!

如何保护传统种质资源?
  • 延伸阅读

  • 马群冬瓜、油皮黄瓜……这些濒危品种在南京有“家”了!
    畜禽种业卡脖子难题如何解?
  •        生物多样性是指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态环境形成的生态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能够提供粮食、饲料、燃料和纤维的野生与驯养动植物,而作物、禽畜、水产、和农业微生物等农业种质资源是携带农业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之间存在有机链接,其意义在于对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 国际公约

    《华盛顿公约》
    《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
    《粮食与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 国家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 国家战略政策与行动计划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2020年版)》
    农业种质遗传资源 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农业农村部部长发言:扎实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 延伸阅读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文件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 云南省省级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管理办法的通知
    云南省农科院: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政府新闻办:我省创新探索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路径与机制
    全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见成效
  • 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ꁸ 回到顶部
  • ꂅ 88888888
  • ꁗ QQ客服
  • ꀥ 微信二维码
  •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穿金路云南映像14栋1214号
  • 电话:
    0871-65656769
  • 传真:
    0871-65656769
  • 邮箱:
    peac0219@qq.com
17404131_meitu_1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
 本网站由阿里云提供云计算及安全服务
本网站支持 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