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封面文章 |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改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作物保护效果

首页标题    农业减排与适应    JIA 封面文章 |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改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提高作物保护效果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通过对农田实施免耕、少耕、作物秸秆还田的农业耕作技术,具有节省劳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等突出优势,是全球农业耕作模式的发展趋势。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配套技术。由于耕作多样性、气候特殊性和生境复杂性,保护性耕作对南方稻田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作物保护效果的影响及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大面积应用的成功实践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南方稻田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近期,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钟国华教授团队报告了在南方双季稻田实施保护性耕作对稻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作物保护效果的研究成果以题为“Improved crop protection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agroecosystem by reduced tillage in rice paddy fields in southern China”的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IA) 2022年8期发表

 
 

 

该研究通过两年四造连续跟踪调查,比较了免耕(no tillage,NT)秸秆覆盖和少耕(reduced tillage,RT)秸秆覆盖两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CT)方式下稻田天敌、病虫草害以及水稻产量等多项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CT模式下稻田稻飞虱、福寿螺发生量分别为74.78和9.91 头/平方米,而RT模式下发生量显著降低,分别为14.69和5.16头/平方米,且RT模式下杂草密度相比CT和NT均明显下降;同时,实施RT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相比CT增加15.22%。CT模式下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密度为11.22头/平方米,实施RT和NT模式可使稻田害虫捕食性天敌密度显著增加(分别为19.73和20.48头/平方米),且丰富度明显提高,说明在南方稻田系统中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稻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相比于NT模式,RT模式不仅显著降低了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同时增加了稻田捕食性天敌多样性,对稻田生态的保护效果更好,更加适合南方稻田系统。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从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角度,在我国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中以采用少耕秸秆覆盖模式为宜,改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强作物保护效果,稳定或提高水稻产量”的观点。该研究结果为我国南方稻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模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钟国华教授和刘婕副教授为本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卢琪琪为第一作者,硕士生宋渊丰潘可晴汤铭欣、博士生李运参与研究。该研究得到了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GDAPC-CS1414和MYWRZL-ZX1908)的资助。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