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元能力建设及其治理效应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组织双元能力”理论视角、以6个柑橘合作社为例分析了合作社双元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效应。合作社的双元能力以“资源利用能力”和“资源探索能力”为核心,以外部资源整合及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为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治理效益。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合作社通过多种途径对外部资源进行争取、俘获和整合,这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其内生资源不足问题,还显著优化了其资源结构;在资源探索过程中,在合作社内部形成了极具效力的层级化资源传播体系,同时,借助乡村社会中广泛分布的熟人关系网络,合作社的资源传播、转化以及组织学习与创新能力得以不断强化,其辐射范围迅速扩大。可见,合作社的双元能力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合作社资源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优化,不断突破其所面临的治理困境,进而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双元能力;合作社治理;资源利用;资源探索
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合作社)经历了一个较为迅速的发展过程。截至2015年底,全国合作社已达147.9万家,比2014年底增长了15.5%,吸纳社员9997万户,占全国农户的41.7%。不过,从组织生长周期看,当前合作社仍处于成长阶段,面临组织发展的诸多阶段性困境。如一些学者指出,在现阶段合作社的组织运作中出现了本质规定性的“漂移”(黄祖辉等,2009),控制机制和利润返还机制不规范(崔宝玉等,2012;任大鹏等,2013),“会员制”超越“合作制”(赵晓峰,2015),以及普遍的“名实分离”、“制度异化”、“假合作社”等问题(熊万胜,2009;邓衡山等,2014)。
针对上述问题,一些研究者强调通过合作社内部组织结构调整改进合作社的治理结构。如通过重组合作社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规范化的产权结构、代表制度、财务审核与决策程序,促进合作社的规范发展(马彦丽等,2008;黄胜忠等,2008;孙亚范,2008;郑鹏等,2012),或通过合作社内部控制权的重构、盈余分配机制的创新,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吴彬等,2013;黄祖辉等,2012;黄胜忠等,2014)。另一些学者则强调通过合作社外部资源的整合,有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类型的外部资源以提高合作社的经营效能(门炜等,2011)。如通过结合村两委的政治资源以加强合作社的组织功能,或借助大户领办、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形式引入市场资源以丰富合作社的社会资本,增强其合作效益(张晓山,2009;崔宝玉等,2011;孟飞,2016),或通过政府提供的制度性激励、政府与合作社的“相互赋权”等促进合作社的健康成长(何安华等,2012;崔宝玉等,2013;徐旭初,2014)。相较于上述学者对合作社的正式制度和外部资源的关注,近年来少数研究者则注意到了社会资本对于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影响,指出了合作社中的声誉制度、信任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非正式的社会资本对于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获取外部资源、提升社员的参与程度及合作社绩效的重要作用(胡平波,2013;梁巧等,2014;崔宝玉,2015;戈锦文等,2016)。但总的来看,对于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如何将外部资源整合于合作社治理结构的内在机制中以更好地改善合作社的治理效应,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
本文基于组织管理学“组织双元能力”的理论视角,以6个柑橘合作社为例,以合作社对技术资源的利用和探索为线索,系统分析合作社内在治理结构优化与外部资源整合的基本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合作社组织双元能力建设的内在机理及其治理效应,进而探索实现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一)组织双元能力理论
组织双元能力理论发端于企业管理研究,并逐渐应用于其它组织领域,现已成为组织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Duncan(1976)发现,异质性资源的存在影响了一元性组织的发展,组织一方面要适应恶劣的环境,另一方面要朝着有利的方向改变,他据此提出了组织双元能力理论。“组织双元能力”主要是指在外部竞争恶化及内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组织重新调整自身的定位与功能,通过“利用—探索”、“适应—突破”、“渐进改革—本质变革”等二元运转策略,激活和平衡组织与资源的关系,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西方组织管理领域围绕该理论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有效发挥组织双元能力已成为解决西方组织管理困境的一条重要路径(O'Reilly等,2013)。
在组织双元能力中,“利用—探索”机制是组织双元能力的最基本体现。“利用”是组织的基本能力,强调对既有知识与资源的转移、选择和提炼,是短期内实现组织效率最大化的主要路径。“探索”是一种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够带来组织长期发展的可能。探索能力的强弱受到文化因素、权力关系、团队观念等影响(Rodriguez等,2014)。因此,实质上,“利用—探索”机制反映的是组织的管理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不过,单方面强调利用能力或探索能力均可能造成组织的“能力陷阱”,唯有两者的平衡才能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Boumgarden等,2012)。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双元能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为克服小农户分散经营的弊端而组成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一经济合作组织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为分散的小农户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服务,以此借助合作社成员之间的互惠与联合,实现规模效益与优势互补,从而克服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困境(张藕香等,2014;黄宗智,2015)。在此意义上,合作社通常兼具规范化企业和熟人共同体双重特征,组织成员之间有着较强的共生性依赖关系。一方面,在市场条件下合作社必须广泛参与市场竞争,积极向外部争取资源。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自我服务和民主管理的合作组织,合作社必须真正为社员利益服务,满足农户的诸多需求,带动农户合作(黄宗智,2015)。因此,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合作社同样需要不断调整内部管理和外部资源的关系,即通过“资源利用”与“资源探索”机制激活其双元能力,实现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进而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组织双元能力的理论视角,以“资源利用”和“资源探索”为核心,系统考察合作社双元能力的形成机理及治理效益。图1展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双元能力的基本机制,其中,“资源利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合作社自下而上对既有的外部资源的争取、俘获和整合能力;“资源探索能力”主要表现为合作社对所争取的外部资源的传播和转化及在此过程中所呈现的组织学习与创新能力。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也是我国南方第一大水果,受技术及市场影响较大,在生产—销售—管理—服务等环节合作较为紧密。本文所选取的6家柑橘合作社均位于我国柑橘主产地,它们在当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发展较为规范,技术资源联动与服务能力较强,体现出了较好的治理效应。因此,相较于已有研究中学者们所关注较多的“问题型”合作社而言,这6家合作社可视作成功治理的典型。本文将基于这6家合作社的案例分析,揭示合作社双元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效益,探讨实现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模式。6家合作社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一)合作社的资源利用能力及其机制
合作社的资源利用能力,是指合作社自下而上对既有的外部资源的争取、俘获和整合能力。作为农民自发形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将农户分散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以组织化的方式同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公共服务部门或市场部门相对接,从而有效降低这些部门与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姜绍静等,2010)。这也构成为合作社的独特组织优势,使得合作社可以广泛借助政策扶持、产学研结合、经济利益连带等多种路径向政府农技部门、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争取和俘获各种技术资源,并通过组织内部的能人带动及其它组织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从而降低资源利用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图2呈现了合作社资源利用的基本机制:
1.合作社资源利用的三种路径。随着当前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小农户的传统种植经验与技术水平越来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借助合作社这一组织媒介向相关的技术服务部门不断寻求技术支持。当前合作社争取和俘获技术资源的对象主要有农业科研院所、政府农技部门和农业企业等三种主体,它们与合作社的技术对接主要形成了如下三种路径:产学研相结合、经济利益连带和政策扶持。
案例1:黄诚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由当地的3户果农发起,2009年正式在工商局注册。2012年,该县一家从事柑橘经营和加工的农业企业同合作社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在合作社的组织基础上,由农业公司负责为农户提供更深入的技术指导、果品加工和品牌建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2014年,该合作社成为××农业大学的服务对接单位,由一位岗位科学家带领技术团队提供定期指导,主要提供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新技术、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等技术服务支持。除企业和高校外,当地果业局也对该合作社提供了诸多政策性资源,如积极推进合作社的品牌建设和贮藏保鲜项目建设、定期向合作社成员提供病虫防控信息和服务、帮助合作社解决贷款问题等。
案例1显示,通过同农业企业开展广泛的市场合作,建立深入的利益连带关系,合作社能够借助农业企业较强的品牌推广和市场开拓能力,有效提升产品的资本深化水平和品牌效益,实现产业链的扩展。而借助农业科研院校的服务和产学研结合,合作社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也显著深化了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在案例1中,岗位科学家团队服务就是农业科研院校服务合作社的一种基本形式。本文所调研的六个合作社均与××农业大学柑橘研究团队保持长期联系,除定期举行技术培训外,团队的科研人员还会深入田间进行技术指导。目前,该校共有39位岗位科学家,服务于全国的一百多家合作社。此外,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政府农技部门能够支配的农业技术服务资源越来越多,合作社亦可以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性扶持,争取较多的政策性资源,较快地改善其技术构成,提高经营效益。
2.合作社资源利用过程中的能人带动。合作社对外争取和俘获技术资源的过程主要是由合作社的“能人”带动完成的。“能人”是合作社成立时期的“中心签约人”,他们提供了合作社发展的核心资本和管理才能,对于合作社的运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崔宝玉等,2011)。他们一般也都是村庄社会中的经济或政治精英,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与对外交涉能力,能够积极争取和调动各类资源,从而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案例2:2006年舒某牵头成立了舒家柑橘专业合作社,经过10年发展,合作社社员由成立初期的150名扩展到1485名,辐射果农11000户。初期合作社发展困难重重。柑橘种植的技术要求较高,合作社成员并不熟悉一些新品种的技术要求。为此,舒某关闭了自己经营多年的农资店,自学了××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大专课程,并在当地政府农技部门的支持下,定期邀请该校的专家教授到合作社讲授相关的技术知识,进行直接的技术指导,解决了合作社的技术短板。此外,为打开合作社的产品销路,舒某还积极联系了县城的几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将合作社发展成为了这几家企业的品牌推广和产销基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市场销售渠道的日趋完善,合作社的经营效益和规模也不断提高和扩大。
案例2彰显了合作社能人的个体禀赋之于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意义。这种较突出的个体能力也是这6家合作社负责人身上所呈现的共同特征,他们不仅在合作社的组建和经营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而且在社员中也有着较高的威望,是合作社理所当然的当家人和代言人,并可以动用个人的丰富的社会资本代表合作社对外争取资源(崔宝玉等,2014)。以能人带动为核心的合作社资源利用过程,既是这种由能人领办的合作社的必然结果,也是实践中政府农技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张晓山,2009;崔宝玉等,2014;孟飞,2016)。作为技术资源的主要供给者,无论是农业科研院所,还是政府农技部门,抑或是农业企业,均无法承担起直接将技术转移给千家万户的小农的高额成本,只能选择将合作社的能人作为技术资源的传递中介,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将相关技术和知识扩散至其它农户。这也是下一阶段合作社进行资源探索的一个重要前提。
3.合作社对技术资源的整合。合作社的资源利用能力亦体现在其对资源的系统整合上。技术资源的利用是个系统工程,这既包括对技术人才的整合,亦涉及与新技术应用有关的市场资源以及后续的技术服务供给等。因而,在合作社对技术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协调不同技术部门的关系以使之相互承接,形成一个较完善的技术服务系统。
案例3:柑橘的商品化处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应用。2014年7月,利民果品专业合作社为提高其商品化处理技术,利用××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支农服务的机会,请该校园艺学院教授协助合作社制定了新的商品化处理流程,这既包括采前和采摘环节的特定技术要求、人员培训,也涉及到清洗、打蜡、分级等采后处理技术,以及冷藏保鲜的技术设备采购和管理。其后,该合作社又向县农业局申请了2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冷藏保鲜的技术设备更新,并请××农业大学的专家对其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技术培训。在使用新的采后管理技术后,合作社的烂果率相较前一季度降低了5%以上。果品质量的提高也直接提高了合作社的市场销售能力,合作社的柑橘销售价格一般能高出市场价20%左右。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不同的技术服务部门往往有其特定的技术服务资源和优势,如农业高校的优势在于其高水平的农技专家队伍,而地方农业部门则有着较多的涉农项目资源,因此,如何整合不同技术服务部门的各自优势便直接决定了合作社资源利用的效率。在案例3中,利民柑橘合作社借助高校专家团队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以及政府的项目支持,有机结合了这两个部门的优势资源,系统提升了合作社柑橘的商品化处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而在案例1和案例2中的两个合作社更是通过多种途径充分整合了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校和政府农技部门的多方面资源,极大丰富了合作社的资源禀赋,从而为合作社经营效益的改进奠定了基础。这种资源整合能力已成为合作社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也充分表明,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合作社的组织优势不仅体现在其对内部分散化小农的组织能力上,还体现在其对外部多元化资源的系统承接和整合能力上。
(二)合作社的资源探索能力及其机制
合作社的资源探索能力,主要是指合作社对所争取外部资源的传播和转化,及在此过程中所呈现的组织学习与创新能力。作为农民自我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必须将所争取的资源传递到农民手中,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在此意义上,合作社的资源探索能力既是合作社存在的必要前提,亦是影响农户对合作社认同和参与的关键因素。在技术资源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合作社深嵌于农村熟人社会关系之中,这一过程既包括合作社内部从能人、核心社员到一般社员之间正式化的技术传播,也包括合作社成员与潜在社员之间非正式化的互动。这种具有一定层级性的资源探索过程,能够有效降低合作社资源探索的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的受益面和利用效益。不过,合作社并非仅仅是技术资源被动的接受者。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技术资源的传播过程中,合作社还需结合地方性资源特征对外部技术资源加以转化、学习和再造,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资源探索效益的最大化。图3呈现了合作社资源探索的这一基本机制。
1.合作社资源探索的层级结构。技术传播是合作社技术资源探索的起点,也是实现农业技术资源推广和应用的重要环节。如图3所示,在合作社的技术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合作社能人—核心社员—普通社员—潜在社员”这一具有显著层级结构特征的传播路径。
案例4:柯城区李湾柑橘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社员规模105户。2011年,在农业局农技专家和××农业大学专家服务团队的共同支持下,合作社采用了新的采摘处理技术,有效延长了保鲜时间,从而错开销售季节,获取了更高效益。目前,该项技术除在合作社社员中广泛推广外,还辐射到了周边5000多户柑橘种植户。这一技术的传播有两种路径:一是在合作社内部传播,合作社现有核心社员8名,包括理事长1名、监事3名、理事3名和副理事长1名,他们最先采用了这一技术,其后在合作社社员中进行推广。二是在合作社成员之外的果农间扩散,合作社附近有三万亩果园的种植规模,很多果农并非合作社社员,也有一部分与合作社签订了销售订单,属于潜在社员,他们看到合作社成员选择新技术后也逐渐调整自己的采摘和保鲜处理方式,使该项技术更广泛扩散开来。
技术资源的争取依靠的是能人带动,技术资源的传播同样依靠的是能人带动。如案例4所示,在合作社的技术传播过程中,合作社通常优先将技术资源传播给合作社中的能人和核心社员,再由他们传播给其它社员。一般来说,核心社员与普通社员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比一般社员的积极性高,愿意发挥技术传播中介的作用。合作社的一般社员多为普通种植户,也是新技术的受益者。从核心社员到一般社员的技术传播是合作社发展的关键,这一传播形式属于合作社内部扩散。不过,合作社的一般社员也是技术传播的重要主体,从合作社的一般社员到合作社外其它农户的技术传播路径也往往构成为新技术迅速扩散的重要途径。
在合作社的这一层级化的技术传播体系中所辐射到的合作社外的其它农户也构成为合作社的潜在社员。通过表1可以发现,这6家合作社技术资源辐射的规模均远远超过了其社员规模。如在案例4中,柯城区李湾柑橘合作社以李湾村为中心,辐射范围涉及周边多个村庄约5000户果农,达到了其社员规模的约50倍。这些农户更多地是借助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以日常走访、交流等非正式的互动方式,从合作社成员那里学习新的管理技术,他们也成为合作社技术探索的重要获益者。
2.合作社资源探索过程中的熟人互动。作为农民自发联合的组织,合作社内生于农村社会结构之中,合作社的社员覆盖范围往往与村庄熟人社会的地域范围和社会关系圈子相一致。因而,在合作社的关系模式中,既存在着正式性的经济利益关联,也有着较强的基于血缘、地缘和业缘等熟人关系而形成的非正式关联。熟人之间的互动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的,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扩散性,这能够低成本、迅速地实现技术资源在合作社内部和外部的扩散。因而,这种熟人互动机制也成为合作社资源探索的重要机制,这也是合作社区别于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组织机构的一个独特优势。
案例5:富农柑橘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2年,现有社员143户。2013年,合作社负责人朱某在××农业大学培训期间,学习掌握了柑橘种苗高接换种技术,这是一种新的种苗嫁接技术,通过使用脱毒种苗能够提高种苗的存活率和果品质量。培训回来后,朱某便组织合作社成员进行分批次学习,并邀请县农技部门的专家进行指导和授课。不过,在朱某看来,更重要的还是在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和面对面互动。朱某首先重点指导了合作社的几个副手和核心社员,再由他们分片区或小组指导、推广。由于合作社成员多是本村或邻村的村民,因而,指导的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化,既有现场的观摩学习,也有实地的现场指导,更多的则是日常茶余饭后的经验交流。期间,亦有较多本村或邻村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观摩学习,或请朱某等人实地指导。对此,朱某等人通常是来者不拒,亦不收取任何费用,朱某说:“都是一个地方的,要么是亲戚,要么是邻居、朋友,都是熟人,就当是帮忙了。”而借助这种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这一新的柑橘种苗嫁接技术迅速扩散开来,富农合作社的辐射农户也扩大到1200户,覆盖了周边的数个村庄。
在案例5中,合作社借助熟人互动机制有效提升了技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此外,尤需值得注意的是,除合作社能人外,合作社的核心成员在熟人互动机制中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6家合作社的核心社员多具有如下特征:以中年人为主,夫妻俩共同经营;相对于普通小农户,其种植规模较大;种植经验较为丰富,技术水平较高,对新技术的接纳程度较高;社会关系较好,具有一定的带动能力。他们通常既是合作社的核心成员,亦是村庄中柑橘种植的中坚力量。在技术传播过程中,同一村民小组的成员或周边果农往往会自发形成一个个以核心社员为中心的学习互助圈,圈子内部的互动极为频繁和深入。由于农村社会中血缘、地缘和业缘等熟人关系分布的广泛性,一个果农往往身处若干个学习互助圈。因而,圈子之间也并非是封闭性的,往往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以合作社为中心、多元扩散的农村技术传播网络。
3.合作社的组织学习与创新。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尤其是面临地理、水土、气候等特殊的地方性条件,合作社从农业院校、政府和农业企业等部门获取的技术资源还必须进行充分转化,并结合地方性知识和生产实践,切实、有效地服务农民的现实需求。合作社对技术资源的转化能力直接影响到合作社资源探索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将技术资源同地方性的特殊资源禀赋相统合、重构技术资源的技术构成和空间布局,也需要充分调动与整合农民既有的生产经验、强化农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整合外部技术资源与地方性知识,实现技术创新。
案例6:2013年4月,金地果王柑橘专业合作社从××农业大学引进了柑橘隔年交替结果技术,试图通过人为控制让不同地块的柑橘树隔年交替结果,以解决柑橘结果“大年”和“小年”问题。同年7月,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合作社建立了近千亩的柑橘隔年交替结果示范园。不过,由于前来指导的专家团队对当地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及对柑橘品种的影响缺乏经验认知,合作社便请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乡土专家”黄某同专家团队进行交流。黄某结合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提出了不同品种的区域布局以及枝丫修剪和施肥的时间安排等诸多建议,极大地启发了专家团队。在“高校专家”和“乡土专家”的合作下,这一隔年交替结果技术逐渐成熟,形成了关于“休闲树”、“生产树”等一整套的管理经验,在周边地区广泛推广。合作社的示范园也成为当地颇有特色的柑橘产业创新示范基地。
在案例6中,以黄某为代表的“乡土专家”既是合作社的重要技术骨干,亦是农村社会中内生的技术权威。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对本地的土壤、气候、病虫害等比较熟悉,而且,他们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出的一些“土办法”有时比农业科研院所提供的新技术还要行之有效。这些“乡土专家”是农民凭借经验知识开展自发性技术探索的代表,不过,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训练,往往对其经验知识的内在机理所知较少,因而难以实现真正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
而在合作社的资源探索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整合和调动内生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本,能够有效实现合作社对外部技术资源的传播和转化,使得新技术能够结合地方性特征,以农民所熟悉的方式迅速推广;另一方面,在合作社对技术资源的传播和转化过程中,合作社内生的资源禀赋实现了有机整合,农民所掌握的原有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得以更新和提升,农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使得合作社得以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可能。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的发展建立在同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之上,这种依赖关系不仅能够使组织获得维持生存的必要资源,而且奠定了组织长期发展的基础(杰弗里·菲佛等,2006)。合作社作为农民自发组成的经济合作组织,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亦必须建立在同资源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在合作社对技术资源的利用与探索过程中,借助对外部技术资源的争取、俘获、整合、传播和转化,不仅使得合作社的资源结构得以优化,而且其治理结构也得以改善,并呈现出较强的组织学习能力,从而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的治理效应和发展潜力。因而,合作社的双元能力建设对于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资源利用能力与合作社资源结构的优化
由于农民的弱势地位及竞争的非优势性,通过引入外部资源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门炜等,2011)。尤其是在当前资源下乡的背景下,外部资源的输入对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不过,资源的不合理输入和分配也极易导致合作社发展面临新问题,如非农资本通过“包装”合作社进行政策投机攫取国家惠农资源进而挤压真合作社的发展空间(张颖等,2010)。因而,合作社的资源利用过程并非仅在于外部资源自上而下的输入,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基于其内在的现实需求,自下而上地对外部资源持续的争取、俘获和整合过程。
在上述案例中,合作社通过有针对性地从农业科研院校、政府和农业企业等部门争取、俘获与整合其所需的技术、市场和政策性资源,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其因内生资源不足所导致的发展受限问题,而且还显著优化了其自身的资源结构,改善了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合作社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充分体现了合作社资源利用能力的显著提升。随着合作社资源利用能力的提升和资源结构的优化,合作社的组织能力和组织效益亦不断增强,从而为合作社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治理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资源探索能力与合作社治理结构的优化
资源利用能力是合作社双元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是资源探索能力建设的前提。不过,对于合作社而言,更重要的还在于将所争取的外部资源有效地传递到合作社成员手中,以切实服务于合作社成员的现实需求,即不断强化合作社的资源探索能力。这也是合作社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当前,在合作社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名实分离”、“制度异化”等困境,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单向度地强调政府对合作社的资源输入,而忽略了合作社资源探索能力的建设。
从上述案例的实践来看,在资源探索过程中合作社的组织能力得以充分调动起来,在组织内部形成了一个极具效力的层级化技术传播体系,从而极大地强化了合作社的合作功能和组织效率。与此同时,合作社亦实现了对农村社会中乡土资源的充分整合,这既包括对农村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的整合,也包括对农村既有的地方性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一方面,在合作社技术骨干的带动下,依托于农村社会中广泛分布的熟人社会关系,新技术的传播得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并使得合作社成员以及其他农户对合作社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得以极大提高,合作社的辐射范围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新技术资源的运用,尤其是专业化的科学技术与农村既有的地方性知识的融合,不仅激发了合作社成员所熟悉的知识体系的更新、调动了其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而且也提升了合作社的组织学习与创新能力。
(三)组织学习与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学习能力是组织及其成员不断努力获取知识、改善自身行为和优化组织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陈国权等,2009)。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由于面临多方面的风险与机遇,因而,只有不断主动适应与创新,加强组织学习,才能够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彼得·圣吉,2010)。已有研究发现,在组织学习过程中,双元能力建设对于组织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组织的“利用—探索”策略能够有效推动组织创新能力提升,进而不断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COMEZ,2016)。
如前所述,合作社对技术资源的利用与探索过程,既包括合作社自下而上对外部技术资源的争取、俘获和整合,也包括合作社组织内部对资源的传播、转化以及组织学习与创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技术资源的获得及扩散,能够显著激发合作社成员的自我超越与共同愿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使得合作社成为学习实践的微系统,激发了合作社“团队学习”的潜力(彼得·圣吉,2009)。这不仅实现了合作社内部组织系统的优化,还推动了合作社自发的技术创新。在此意义上,合作社的双元能力建设能够促进合作社从农民自发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使得合作社能够持续地通过资源的争取、整合、传递和转化,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以及组织和服务能力,进而突破其自身的治理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基于“组织双元能力”的理论视角,以6个柑橘合作社为例,系统分析了合作社双元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治理效应。合作社的双元能力以“资源利用能力”和“资源探索能力”为核心,以外部资源整合及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为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治理效益。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合作社通过多种途径对外部资源进行争取、俘获和整合,这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其内生资源不足问题,而且还显著优化了其资源结构。在资源探索过程中,在合作社内部形成了极具效力的层级化资源传播体系,同时借助于乡村社会中广泛分布的熟人关系网络,合作社的资源传播、转化以及组织学习和创新能力得以不断强化,其辐射范围迅速扩大。因此,合作社的双元能力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合作社资源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优化,不断突破其所面临的治理困境,进而实现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我国合作社的成长期,有必要不断推动和强化合作社的双元能力建设,促使合作社走出当前阶段的发展困境。具体而言,从上述案例的实践来看,合作社的双元能力建设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合作社与政府、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等部门的协同发展模式,强化合作社与不同部门的对接和协调能力,进而提升合作社对外部资源的汲取和整合能力,优化合作社的资源结构。如通过“合作社参与产学研联盟”的形式,使合作社可以借助当前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的需求及开展支农服务的契机,有针对性地汲取其所需的技术资源,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重政府的政策性资源以及农业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的协同作用,帮助合作社开展进一步的技术应用和创新活动,提升合作社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效益。第二,在外部资源的输入过程中,应注重规范和加强合作社中以能人为核心的资源汲取和资源传递路径。借助能人的社会连带,不仅能实现对外部资源的有效汲取,还能有效调动合作社社员的广泛参与,实现合作社的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崔宝玉等,2014)。但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对合作社能人或大户的规制,保持能人或大户特殊利益与合作社共同利益的均衡,防止合作社的过度资本化(孟飞,2016)。第三,加强合作社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合作社的组织学习机制建设,提高合作社对外部资源的吸收、转化能力及合作社的创新能力。这不仅能提升合作社的技术水平,也可改善合作社的人力资本和学习机制,增强合作社的组织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章来源:中国农民合作社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