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的回顾与展望

首页标题    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农学学报》2018 年第 1 期

作者:李文华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人口的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在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带来了日益加剧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并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农业发展道路的关注与反思。

 

中国凭借悠久的农业历史、多样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积淀,在政府的激励与引导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的概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种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并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中国的生态农业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有待今后在理论、技术、管理、政策、能力建设和评价指标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引  言

 

农业是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经历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到现代化农业,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人类社会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些严重弊端,并引发了包括生物多样性丧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成为思索的焦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的目标不仅要提高产量,还需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率、获得经济利益,还应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环境服务功能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机农业、生物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复合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等概念。尽管它们的名称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都反映了适应时代变革和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

 

1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积累阶段、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4 个阶段。

 

1.1传统积累阶段

 

中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的指导下,发展了一系列宝贵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例如以稻鱼共生、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农业综合模式,和以都江堰、坎儿井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工程等。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丰富了人与自然共荣共存的生态哲学理念,并蕴涵着值得今天借鉴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2起步发展阶段

 

将朴素的传统经验上升到科学和理论的高度是近代的事。20 世纪80 年代初,针对一些农业现代化的弊端,学术界在深入、广泛地实际调查中,对国内农业发展道路进行了广泛地讨论,明确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初步阐述了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在一些地方进行了生态农业的试点。1981 年,马世骏先生在农业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态工程建设原理。1982 年,叶谦吉教授在银川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生态农业——中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一文,正式提出了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术语。此后,一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始了生态农业的探索起步。

 

1.3稳步发展阶段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从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设计与效益评价等角度对典型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生态农业理论与方法研究不断深化,并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1991 年5 月,马世骏和边疆共同拟订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物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应用生态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优化模式,因地制宜的农业体系。1993 年,李文华在瑞士出版了《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 in China》,建立了适合中国的分类系统和综合评价体系。2001 年,李文华主编的《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对中国的传统经验和该领域近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阐述,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将其列为生态学系列丛书出版,“将中国在这方面进行的具有先锋作用的重要工作,传播并试用于不同的生态-地理地带的持续农业中”。同时,以朱有勇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Nature》、《PNA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章,揭示并验证了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可持续的重要生态学机制。

 

同时,也有一批总结性的成果陆续面世。1994 年,《中国农林复合经营》出版,对国内的传统经验和农林复合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阐述。2003 年,近百位科研人员共同编撰的《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从发展、原理、模式、技术、区域、管理、展望等方面,对中国生态农业进行了全面而系统地总结,获得中国图书奖。

 

在此期间,国内的生态农业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1993 年由农业部等7 个部委局组成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启动了第一批51 个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2000 年,国家启动了第二批50 个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工作,同时提出在全国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任务。2002 年,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 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并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10 个生态模式类型,包括北方“四位一体”模式、南方“猪-沼-果(稻、菜、鱼)”模式、平原农林牧复合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生态渔业模式、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模式、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1.4创新发展阶段

 

中国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2003—2017 年中国连续14 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12 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的生态农业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

 

当前,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发展强调系统性和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并重视农业生产中积累的传统知识和文化。200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的保护工作。中国学者积极参与,从生态、文化、农史、农业、法律等多学科的角度开展了深入研究,推动了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7 个国家的38 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到GIAHS 名录中,其中11 个在中国。2012 年3 月,农业部正式发文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目前,已批准4 批共91 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可以说,中国生态农业经过30 多年的实践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与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和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进入了与区域经济、产业化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的新阶段。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007 年,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撰文指出:“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紧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情,决定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既不能照搬美国、加拿大等大规模经营、大机械作业的模式,也不能采取日本、韩国等依靠补贴维持小规模农户高收入和农产品高价格的方式。”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科学理论和方法看,它要求运用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科学方法,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要求跨学科、多专业的综合研究与合作。

 

从发展目标看,它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目标,要求多目标综合决策,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从技术特点看,它不仅要求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注意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对整个农业技术体系进行生态优化和技术集成,并注重现有技术的推广。

 

从生产结构体系看,它是一种以生物组分为核心的生物-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具有多种生产功能。它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接口”强化,形成生态经济优化的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的综合农业系统。

 

从生产管理特点看,它要求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既注重各专业和行业部门专项职能的充分发挥,更强调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地全面协作,从而建立一个协调的综合管理体系。

 

从发展前景看,它紧紧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文化、环境、经济、社会等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可以在现有农户、农田水平,或流域、区域水平上实现,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3 中国生态农业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问题

 

得益于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有力推动和农民的积极参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定位研究、工程模式、技术集成、生产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了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创办了《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在国内外发表了一批研究文章和学术专著。特别是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建立了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而且各试点单位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显示了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应用的可行性、勃勃的生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集中体现了农民、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的创造力,代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但也应当看到,国内的生态农业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生产实践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例如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至今仍然没有取得统一,从而导致一些误解的产生。

 

(2)生态农业的发展缺乏坚实的技术支撑。过去生态农业的发展并没有与之配套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态农业技术。特别是应重视运用新技术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3)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需重视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重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产品质量、市场开拓、市场营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更缺乏统一的产品评价标准。

 

(4)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需重视其多种功能和产业融合。现行的统计体系忽视了农业生态系统多种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的价值。同时,国内农业的发展基本以种植业为核心,忽视了工业、商业在内的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应重视产业融合,积极发展多种业态,以实现其多种功能的价值。

 

4 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和展望

 

4.1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

 

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背景下,生态农业不仅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也要充分考虑农业系统中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协调与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4.2完善基本概念,建立评价体系

 

应统一认识,明晰生态农业系统边界与目标,完善中国生态农业的定义与内涵,明确生态农业与非农部门的关系;建立适应于多维度、多目标、多层次生态系统的综合分类系统;探索生态农业建设的评价体系、检验标准与技术规范;制订生态农业与生产产品的标准、技术规范,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推广打下基础。

 

4.3融合传统精髓与现代高新技术

 

首先,应重视对传统农业模式的挖掘,如以活态性为重要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能够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其次,要重视总结和推广业已取得成效的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立体种养技术等。同时,要重视高新技术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生态农业的合理布局;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等。

 

4.4实现产业融合

 

现代生态农业应从传统的种植业逐渐扩展到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系统”,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农林复合经营等模式。其次逐步改变自给性生产理念,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农产品加工为纽带,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网络型链条。此外,依托生态农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等农业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4.5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农业的功能不单纯地在于向人类提供食物,而且在传承人类文化和维持生态环境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重视农业的多种功能。在绿色GDP、自然资产评估等新型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发展健康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农业多种功能的经济价值。

 

4.6重视组织管理和政策激励

 

随着市场的发展,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农业产业化、农户组织化水平,有效组织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多样化的要求。建立科学、健全、公平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生态农业产品的认证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实现生态农业产品的无害化和市场化发展,形成各种部门和利益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经营机制。

 

4.7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如整体性观点、系统性方法、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原理、生态位理论、多样性理论、稳定性理论和可持续性理论等,在以前的生态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深入开展不同生态农业类型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利用定量分析和模拟手段,通过长期生态定位观测进行验证,提出适应不同地区特点的优化设计方案。

 

4.8加强能力建设

 

(1)决策层的能力建设,以制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适宜政策。(2)业务人员的能力建设,使得生态农业的管理人员逐步成为掌握生态农业基本理论、方法,并具有管理技能和所涉学科的通才。(3)技术人员的能力建设,使广大技术人员迅速获得生态农业发展中的最新技术和知识。(4)农民的能力建设,通过示范、培训和经验交流,促进生态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4.9推进国际合作

 

从信息与人员交流到合作进行培训与研讨、研究与开发,都应当进一步得到发展。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展计划署、环境规划署、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大学、国际林业研究结构联合会、国际农林研究中心等)都已经并将会继续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5 结  语

 

中国的生态农业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了中国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符合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融合传统精髓与新技术,不断创造和提高,中国的农业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精准扶贫和农民就业增收做出新的贡献,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推荐阅读

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供给侧改革、区域品牌建设与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

文章来源:环农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