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首页标题    农业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来源:6维度转载 作者:李洁,张勇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安居的前提,无论人类的生活空间有多么的狭小,人类也必须和生物共存,而不可能单独存在。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物种入侵、城市的扩张、森林过度砍伐、海洋过渡捕捞等使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丧失。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成为目前众多环境问题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目前,全球15.000多个物种正在消失(IUCN2004)。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多样性高度丰富,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6347种,分别约占世界总数的10%和14%;陆生生态系统类型约600种。然而我国的生物种类正在加速减少和消亡。据统计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种数的15~20%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总报告编写组,1994)。联合国《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189种,为总数的四分之一。如我国70%以上野生稻的生存环境已遭到破坏。目前已查明我国外来入侵物种283个,每年对我国造成的总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左右。

  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 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的变异性, 这些来源除其他外, 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联系,还标志着地球上各种生物资源的丰富程度。

  2 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2.1 环境污染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为了各种经济目的向大自然排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举不胜举:工业废水、汽车尾气、固体垃圾、原油泄露等等,这些都使生物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自然资源,然而人类向大气圈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质,如氮氧化物、硫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还有各种粉尘、悬浮颗粒(包含各种金属颗粒),这些有害物质的不断增加,造成了臭氧层损耗加剧,大范围的酸雨,全球气候不稳定,异常气候增多,使许多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同时,动植物往往通过食入或饮用被大气污染的食物而导致中毒或死亡。大气污染的浓度达到或超过植物的忍耐度会使植物的细胞和器官受到伤害,甚至造成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大气污染也会使动物发生畸变、癌变、 破坏遗传基因。大剂量的大气污染,会使动物很快中毒死亡;小剂量的大气污染物存在潜在的长期的危害。

  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排入湖泊、河流,使水体的自净功能受损,大大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河流湖泊的污染使得鱼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中国水利部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有2/3的污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90%的城市地表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植被建立的基础,也是一种难以再生的资源。然而我国一些地区的土壤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和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造成土壤结构改变,有害物质在植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及采矿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废弃物排放。

  2.2 生物入侵

  生物多样性的极度锐减,除了人类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自然生境丧失外,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概念:生物入侵是指因某种原因非本地产的生物或原产本地但已灭绝的生物侵入该地区的过程,而此物种在自然情况下无法跨越天然的地理障碍。

  生物入侵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以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广泛。自然因素主要有水流、风。人为因素主要有作为观赏而引进的物种造成的入侵,作为食物引进而造成的入侵,作为宠物饲养引进而造成的入侵,动物异地放生和动物引进而造成的入侵等等。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引入每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国目前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物入侵形式,生物入侵的范围已经遍布中国的各种生态系统中,如森林、湿地、草原、农业区、海洋和淡水区。资料显示在我国几乎所有的生物类群都有入侵物种,已经对我国当地的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的威胁和破坏。比较常见的有福寿螺,原产自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危害水稻生长,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薇甘菊原产中美洲,现广泛分布于我国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严重危害6~8米以下的天然次生林、人工速生林、经济林和风景林。中国的一些特点决定了外来物种很容转载自中华励志网www.zhlzw.com,请保留此标记易在中国找到适合的栖息地,这些特点主要是:(1)生态系统丰富多彩;(2)幅员辽阔,地理情况复杂;(3)气候和土壤条件多样;(4)经济和贸易发展迅速。

  生物入侵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上述的环境因素之外,还依赖于物种本身的生活特征。主要因为外来生物通常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它们与本土生物之间存在着竞争、捕食、抑制的作用。新物种来到新栖息地后与新栖息地的生态系统建立新的关系,并且通过自身的潜能在本地建立自己的种群,快速的繁衍后代,与本地生物争夺食物、生存空间,最终导致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同时外来生物与本地生物的杂交产物可能同时具有双亲的有利性状,也可能都不具备而产生出新的性状,使新物种能够适应双亲都不能生存的环境。虽然历史上有不少外来生物曾经为人类造福,但外来生物入侵每年给人类和环境造成的损失却是巨大的,它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当地物种种类,有些物种甚至濒危或灭绝,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影响当地遗传多样性等。

  2.3 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大大增加。 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的滥捕滥采等一些过度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行为,也成为生物多样性急剧锐减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全球有400多种药用植物濒临灭绝,有些植物甚至能够被用来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等致命疾病,但由于国家和个人对药用植物的收集增加,不少地方乱砍滥伐问题严重,导致这些植物越来越稀少。冬虫夏草在我国是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草药,由于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为过度的采挖破坏了其生长的环境条件,冬虫夏草资源目前处于濒危状态。2007年,甘肃野生冬虫夏草产地价格竟然高达每公斤4.8万元。《全球鲨鱼生存现状》报告中指出,鲨鱼很有可能处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的第一批海洋生物物种之列。人类为了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残忍地猎捕鲨鱼,割鳍后抛弃。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制作鱼翅每年需要4千万头鲨鱼,这将导致全球的鲨鱼种群和物种数量锐减。

  2.4 栖息地破坏

  生物多样性一直以来都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生物多样性不断受到转载自中华励志网www.zhlzw.com,请保留此标记人类活动的威胁。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剧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加。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城市扩张、过渡放牧、围湖造田,过渡利用土地资源使得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甚至消失,从而影响了物种的正常生存。栖息地破坏已经成为我国生物数量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我国建立了很多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集中分布的区域实施特殊保护。然而由于宣传教育不足、建设管理不科学、开发利用不合理等因素,自然保护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西双版纳州是我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在这片不到国土面积0.2%的土地上生长着占全国14的野生动物和15的野生植物物种资源,因此向来被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资源保护的重地。然而由于胶价飞涨 农民纷纷毁林种胶,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风景区内近千亩的野生灌木林已经被毁尽。

  城市扩张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的压力。我国的海南省由于过度的开发建设,使得190万平方米的海岸原生态植被遭到破坏,海岸基本丧失防风功能。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海岸侵蚀加重,海岸线后退明显。

  002年以来,三亚湾海岸线以平均1~2米/年的速度向近岸推移。三亚湾海坡段海岸上世纪50年代修筑的碉堡到了几年前距离最高潮位线约有4~5米,有些如今已轰然倒塌掉进水里。

  在旅游开发的名义下,我国风景名胜区也正遭受严重的破坏。从国务院1982年公布第一批名单至今,中国已有177个风景名胜区。中国风景名胜区与其他国家建立国家公园一样,目的是为国家保留一批珍贵的生物资源,科学地建设管理,合理地开发利用。然而目前的现状却令人揪心。无序开发风景名胜区的行为随处可见,这包括: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在风转载自中华励志网www.zhlzw.com,请保留此标记景区内的建设投资,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索道,兴建娱乐设施等等,大大破坏了风景区的原生地形、生态和景观环境。

  3 结束语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恶化、能源匮乏等几大难题。解决这些难题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说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合理的科学的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发展紧密相连,保护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有利,而且对于促进全球的环境保护和人类社会进步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来源:中华励志网

(责任编辑:谢盛梅)